如何给段子加梗
“学会给段子添加梗的几种常见方式”
第一回 开放麦再战初雪耻 练呈现小白频汗颜
经过了之前跟郝雨漫长的练习,小白现在对自己的段子有点儿自信了。于是今天,小白又来到了这个小酒吧,参加这里的开放麦。今天的观众很多,也很捧场, 他是第六个出场,正好处于中间部位。可谓是天时地利 小白上台后,讲了几个练习过的段子,观众一下子笑得前仰后合。对比之前的死一般寂静,小白一下子信心大增。下台后,小白赶紧跑到段王爷那里,说:「我觉得我有进步诶!」段王爷也赞许地笑了笑说:「是啊,进步很大。要是有梗就更好了。」小白说:「什么??我这么好的段子,观众都乐得不行了,还需要梗?而且我怎么就没梗了,多有梗啊?啥是梗啊?」
段王爷说:「你刚刚讲的那些吧,基本上都是观点(也就是前提),观点和前提能把观众逗乐,说明共鸣找得非常好,负面情绪也找得很准。作为一个新演员,这已经是成功了一大半。但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东西,才是点石成金的关键。」
「段子的基本原理是“预期违背”,观点(也就是前提)是观众能想到的部分, 梗是观众想不到的部分,让观众感到意料之外,他就会觉得好笑。在这个基础上, 加梗,就是要把前提中的观点进行生动的展示和再加工,这个部分是创作出来的。我们可以大胆地加入戏剧化的表演、夸张、倒错逻辑、断章取义,使得这一部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然“高于”了生活,那么自然会超出观众的预期, 喜剧效果也就体现出来了。」
「我来给你举一个例子。」
「(来自演员教主)
这次去欧洲我失误了。我是跟团去的。我跟各位说,以后出门一定要自助游,千万不要跟团。因为跟团的话,旅行团总替你操心,生怕你觉得钱花得不值。每天的景点都是安排得满到崩溃。有一天,我一天逛了六个国家……每个景点匀下来才 5 分钟。拍照都来不及拍。你们平时拍照都是随意的,啪一张啪一张。我拍照的时候相机都不能放下来,得一直端着, 玩儿命按快门,跟开枪似的:“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撤!”大巴快到一个景点的时候导游都要开始战前动员:“各位注意,我们在这个景点只有 5 分钟,5 分钟后我们将迅速撤离,现在开始对表。”然后大巴车一到,导游就“GO ! GO ! GO ! GO ! GO !”(单腿跪地挥手)然后大家就“哒哒哒”往前冲。有一对儿夫妻跑着跑着,老婆啪叽摔倒了,老公赶紧回来扶,喊:“老婆!!!”他老婆喊:“不要管我!!!快去拍照!!!为了我们的孩子!!!”她老公就往前跑:“啊!!!哒哒哒哒哒哒!!!”」
「这个段子里,教主的观点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不要跟团游,太奇怪了。也就是理论上就到每个景点匀下来才 5 分钟那里就算结束了。可是后面的部分,他把跟团游时的拍照场景,类比成打仗的场景,并且绘声绘色地演出来。一方面让这个段子变得更长,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我们前面说的,预期违背。」
「所以,一个成熟的段子,就是应该有加梗的部分。当我们有了一堆素材和细化的观点后,其实可以形成一个段子的前面部分了。而一个段子跟一个话题不一样,需要进行大量的设计。这个设计落实在纸面上,其实就是「加梗」。不加梗,或者加梗加得不好的段子,会让人开始的时候挺想听下去,但是后面就莫名其妙了。」
「我们拿一个学员的段子做个例子: (来自演员范璎宁)
我是学地质专业的,我这个专业说出来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有一次我回家过年, 被我一个亲戚拽去看他家菜地去看风水。后来我回家吃饭,我爸问我搓脚石都有些什么成分。我觉得这其实也没啥,毕竟父母有的时候真的并不真正的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最让我感到郁闷的是我的朋友们,他们总觉得我是做导游的。每当我们一起出去游玩时,她们总是问我一些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就是那种:诶~远看这个角度像只王八,近看这个角度像个人的那种石头。这种感觉就像是我去南方上学,总有人问冬天来了我们东北人是不是要换上毛内裤了。」
「这个段子里,前面的梗概、例子、细化的观点、总体观点,都没有什么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设计过的想要逗别人笑的地方,都不太好笑。这就是典型的加梗没有加好。也是单口喜剧界特别值得唾弃的「套梗」这个行为的典型来源。 「套梗」,就是把别人的梗概例子观点保留,自己去换个梗。不过有意思的是, 单口喜剧界的套梗,通常都是把一个特别好笑的梗,换成了自己的梗,既不好笑又超级别扭,狗尾续貂的既视感。」
「加梗有很多的方法。这里我们只讲几种经典的方法:
- ① 呈现
- ② 比喻
- ③ 类比
- ④ 夸张
- ⑤ 假设
- ⑥ 混合
咱们一点一点来说。先说说这个呈现。」
「所谓的「呈现」,其实是最简单的部分。换个词说,就是「演出来」。它会对一种情况极为有效:情绪有些不太明显。比如「尴尬」。很多人在概括负面情绪时,会概括出这个情绪。但是这个情绪比较抽象,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这时候演出来,就会比较得体。」
「我有一个段子,是讲听古典音乐时,根本说不出来哪里好。只能问别人,可是别人的回答往往是「我特别喜欢他在第三乐章开的那个小玩笑」。我就很尴尬和无奈。这时候如果只用语言,其实并不是那么明显。所以我往往会直接演出来我听到这句话后的反应。这个反应的时间要有几秒钟,但是这几秒钟观众都会明白我的尴尬和无奈,然后开始笑出来。」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要经常性地用「呈现」。那就是事情本身很有趣的时候。有时候事情里的对话非常有趣,或者动作非常滑稽,这时候直接演出来会比较好。不过,听这个名字,「演出来」。顾名思义,它需要一些演技。这里的演技肯定不是像演员那样的高超演技(相反,有时候太夸张或者太传神的演技反而不好),但是有一些误区是绝对不能出现的。比如来回晃悠、来回走动、眼神乱窜。说得装逼一点就是,这里需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你要重现那一段故事, 或者重现个片段即可。同时还要注意,千万不能事无巨细把所有过程都演出来。要有取舍和精简的意识。很多人只是为了落在一个谐音梗上,表演的时候来来回回对话七八轮,实在让人摸不到头脑……」
「比如博博的一个段子: (来自演员博博)
还有那个洗衣机,我的天哪!如果说不是亲眼看见那是洗衣机,我还以为屋里停了一辆拖拉机呢。那个声音“突突突突突突”,又像拖拉机又像加特林。」 「这个段子,每次演到“突突突突突突”的时候,观众都会笑得不行。我们假设这时候不做任何的呈现,只是告诉观众,以为屋里有一辆拖拉机。观众肯定反应不过来,但是这时候模仿出来洗衣机的声音“突突突突突突”,大家就会觉得,这也太像拖拉机了。你实际上是把观众带入到了你的场景里。你不太需要再给观众描述那个夸张的程度,观众成了第一视角,他们开始自己观察。这种体验非常好。」
「但是切记,不是说呈现就一定是活灵活现地演出来当时的场景。它的核心目的就是“给观众解释那个场景,解释那个情绪”。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博博的这个段子的一部分: (来自演员博博)
我知道笑了会有什么后果,但我就是忍不住。那时候你就感觉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小红人和小黑人。小红人说别笑了别笑了。小黑人在那不停地胳肢你。」
「这里面没有太多模仿的东西,但是通过描述,把自己心里想的那个场景展示给了观众。要记住,呈现是一种直接的展示,不是转述。如果你在呈现里提到了某个人的时候,一定要直接地把他表演出来,不要转述。你对比一下石老板这个段子的两个版本。」
「(来自演员石老板) 版本 A:北京的哥有时候特别牛,你打一辆车,你还没说你去哪儿呢,他先告诉你他要去哪儿。有一次我打车,我告诉师傅说我想去哪儿,还没说完他就告诉我他要往北走。」
「(来自演员石老板) 版本 B:北京的哥有时候特别牛,你打一辆车,你还没说你去哪儿呢,他先告诉你他要去哪儿。有一次我打车,我说:“您好,师傅,我要去……”,(换个站姿和面对的方向): “(被打断)我往北走!”」
「这两个版本里,最核心的一个区别就是,你是演段子,不是念段子。所以能表演的地方都应该表演出来。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做一些练习。比如你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讲一个故事。我们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举个例子:从前,愚公一家的面前有太行、王屋两座高山,每天他们都要翻过这两座山。愚公(气喘吁吁)说:“哎呀,每天都要爬这座山,真是太累了!我要把它们都挖掉!” 于是,愚公号召家里人开会。愚公说:“各位啊!我今天做了一个重大决定!” 我就说到这里,你可以再多去试试,比如中国古代的各种故事,都可以讲。夸父追日、曹冲称象等等。」
「之前我们说过,当你有了负面情绪时,你的观点就比较完整了。而这个负面情绪,你需要一堆的事例来解释。事例是用转述,还是直接演出来,就决定了这个段子的好坏。我们再用博博的段子来举个例子。」
「(来自演员博博) 每个玩游戏或者研发游戏的人都会接触到一份字库。这个字库干什么用的呢?屏蔽脏话用的。玩家在聊天信息中发送了什么脏话都会给你屏蔽掉。像“我 X 你妈”这种脏话打出来就是两个星号。但我以前玩过一个游戏它的屏蔽系统做的就非常好。别的游戏“我 X 你妈” 打出来是两个星号,这个游戏打出来是两个字“你好”!这就有问题了!我刚开始不懂啊,我说这什么游戏,玩家气氛怎么这么好。我进入这个游戏,我看到谁我都打招呼,我说:“你好!”他们就说:“你骂谁!”这个游戏还有一点,主谓宾结构的脏话,像“我 X 你妈”,打出来是两个字你好。而名词结构的脏话:傻 X,王八蛋!打出来是两个字“宝贝”。经常进入游戏,看到两个人莫名其妙地骂了起来:“你好!你给我等着!”“我等着你呢,宝贝!”」
「这里面我标记出来的部分,全都是博博加的表演。如果你把这些部分变成转述, 效果就要下降很多很多。但是切记,一定不能事无巨细地进行表演。有的新人会把两个人真实的对话完全展现出来,什么细节都不删掉。这其实就违背了我们说的最核心一点:写议论文。要知道,虽然你是在表演,但是你表演的内容也是为了证明你的观点的,是为了证明负面情绪里的荒诞点的。如果把对话里所有的细节都拿出来,很明显是表演者根本没有进行思考,写了个议论文的流水账而已。」
「并且有了呈现的部分以后,你的段子会变得非常生动。举个例子。我们的观点是“出租车司机有的开车实在是太快了,跟不要命似的,总觉得其实是他在赶时间。”这个观点如果加事例,可能有很多,也可能一个都写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直接演出来,并且只从乘客的视角表演,这个段子就会别有一番风味: “师傅你慢点。师傅没事儿我不着急。师傅!真的,师傅!没事!师傅!师…… 师傅我有点儿恶心了,师傅你停车吧,师傅,师,救命啊!!!”」 「后面的部分我都用了自己的表演,就会衬托出司机师傅开车的快速。这种单
一视角的段子,教主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 (来自演员教主)
高德地图更新的语音包我真是服了。用林志玲性感语音导航。你们用了就知道,真 tm 可怕。他们理解的性感,就是发嗲,他们理解的发嗲,就是说话慢……每次我用那个语音,用着用着, 林志玲说:“前方,500 米,右转,4 百米,3 百,50 米,你开过了……”都怪你说话太慢了好吗?!」
「这里面明明有两个人,一个是导航,一个是司机。但是描述时只从单一视角进行描述,就会有一个很独特的效果。再比如他那个经典段子。」
「(来自演员教主) 我是新东方的。每次说到新东方,我都要解释一下,我是那个教英语的新东方的。因为你知道还有一个新东方,名气比我们大多了。你经常听到他们的广告,说,新东方,好地方, 八百个炉灶不锈钢。以至于我出去讲座,就有学生来问我:“你是新东方的吗?”我说:“我是新东方的。”“那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你可以问我一个问题。”“川菜的精髓是什么?”“……是麻。”
这还不是学生问的最奇怪的问题。有的时候他们还会来问你生理问题。“教主教主,我都 16 岁了,怎么还不长胡子啊?”“你说什么呢,傻姑娘……”
他们要是问学习问题就更恐怖。跑过来问:“教主教主,我还有三天就期中考试了,我现在英语 150 分能考……5 分儿。我应该如何快速提高英语成绩到 120 分?”“那当然是加大量啦!”“加大什么量?词汇量还是阅读量?”“药量。”
有的时候你被问多了,就觉得自己不是个老师,而是那种深夜电台节目里面的主治医生。你肯定听到过那种节目,主持人说:“各位听众大家好,又到了今夜私语时节目,今天我们请到了来自华山医院的李主任,来聊一聊男性泌尿外科方面的问题。”李主任说:“哦各位听众大家好哦,我今天呢在这里给各位解答一下男性泌尿外科方面的问题。我们先接听第一个热线电话。”“李主任哦,我这个小便的时候总是分叉,怎么回事哦!”“哦你这个问题很简单哦,你下次再小便的时候,把手指头移开。”」
「这个段子里面,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不是转述,都是直接演出来。并且对话里面是没有废话的。这个叫做“在必经之路上设置梗”。新东方每年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讲段子,有的被投诉得很惨,有的反而被学生说旁征博引特别学术。教主自己讲了 8 年段子,从来没有被投诉过。这就是因为他只在必经之路上讲段子。比如,有的老师会讲着讲着课,停下来说说自己在香港代购的经验。而教主会在讲题时,翻译题目内容时换成方言来念。这两者,前面的代购经验, 不谈的话对整个课堂没有丝毫影响。但是不翻译题目的话,课堂就是进行不下去了。所以,这就是必经之路。必经之路上的用心设计,一定会让人觉得非常舒服,并且符合氛围。拿教主那个段子来说。这里所有的呈现,都是为了展示当时的场景。没有多余的废话。比如那个深夜电台节目,主持人也不会杂七杂八介绍一大堆。主持人就是说清楚节目内容,引出李主任就行。然后表演李主任的时候还带着口音。李主任说话是必经之路,所以在必经之路上让观众有点儿意外,效果就出来了。再看一遍教主在讲小孩时的段子。」
「(来自演员教主) 我觉得小孩都特别幼稚。我四年级的弟弟那天发了个朋友圈:失眠了,睡不着,有人来聊聊吗?我在底下回复:傻 x !他说怎么了?!四年级小孩不可以失眠吗??我说,失眠可以,但是 7 点半没睡这不叫失眠好吗??新闻联播才刚播完好吗?好歹看完天气预报再睡啊!
你经常见到小孩就这样,一个小孩特神秘跟另一个小孩说:我昨天,八点半才睡!另一个小孩说,啊??八点半才睡?!你可不能熬这么晚了,你再熬半个小时就通宵啦!你看看你现在,才小学二年级,看起来都有点儿像三年级的了!!
小孩的幼稚还老是给你带来一些麻烦。我上次在新东方的厕所里面上厕所,我旁边站着三个小孩在撒尿。我看他们撒尿。我是宏观的看哈,不是微观地看。怕自卑。他们仨在那儿尿, 突然两个小孩相互之间使了个眼色,那意思是要整第三个小孩呗。第三个小孩拿旁光一瞟, 啊不是,拿余光一瞟,显然识破了他们的诡计。于是三个小孩几乎是同时尿完一起提上裤子, 然后一起往外跑,一边跑一边相互拉扯还一边喊:“最后一个出去的是傻 x !!!”就留我一个人在厕所里!
我当时就在想,我是出去还是不出去?!如果我现在出去,我就是傻 x 了。如果我不出去, 我好像听起来更傻 x 啊。
小孩幼稚还体现在骂人上面。你们见过小孩骂人吗?小孩骂人跟大人骂人完全不一样。大人骂就是上来就骂得了。小孩骂人是这样的,一个小孩跟另一个小孩说,你是傻 x。另一个小孩就会说:反弹!
我去……还他妈带反弹?而且不仅仅是反弹,你以为说反弹已经是极限了。结果对方还能往下接。
你是傻x !反弹!我反弹回去!再反弹句号!修改,省略号,反弹,再反弹的是小狗!汪, 反弹!
你见过成年人这么骂人的吗?一个人跟另一个人说:你傻 x 啊!另一个说:哎呀你挺嚣张啊,我反弹!然后说,嚯,你信不信我摇人儿?我反弹回去!」
「这里面的所有的展示荒诞点的地方,比如小孩幼稚等,都是演出来的。直接呈现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感受荒谬。教主表演的时候,语气也会刻意模仿一下小孩。这种综合的效果,就是一个梗的良好体现。」
「再一起回顾一下石老板的这个段子: (来自演员石老板)
我跟别人说我是做单口喜剧的,总是有很多人对我的的工作指手画脚。上次做了个出租车, 司机一看我:“哎,哥们你干嘛的?”我说我是做单口喜剧的,他就开始告诉我怎么做单口喜剧:“你得弄个场地…买票…开心麻花…沈腾 ... 刘老根大舞台是不是,你以后就得上春晚,你就走马东 郭德纲 赵本山的路子!”这三个人是一个路子吗?所以我觉得我选错职业了,我要是做个稍微复杂点的职业,就没人这么跟我说话了:“哥们你是干嘛的呀。”“我是做区块链的。”“哦….(继续开车)”」
「这个段子里,通过司机说话长度、语气、语音语调的明显反差,一下子就凸显出了这个观点的荒诞点。这是非常有效的。再比如说他的这个段子。」 「(来自演员石老板)
每次打客服电话特别烦,在接通之前总有一句语音提示,说 :“为保证我们的服务质量, 本次通话可能会被录音。”我就很奇怪,录音了怎么就能保证服务质量?如果录音能保证质量的话,我下次和我女朋友亲热之前,我就拿个录音笔,我会对我女朋友说,“亲爱的,为了保证我的服务质量,本次叫床可能会被录音。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的服务质量,稍后请您对我的服务做出评价。您还可以选择服务语言的种类,1 为普通话 2 是英语,3 是亚美蝶。”」
「这个段子里的对话,虽然完全是自己设想出来的,但是荒诞点一下子凸显得很明显。比起很多新人的那种枯燥的写作文似的转述,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小白问:「那么是所有的观点都可以进行呈现的加入吗?」
段王爷说:「当然不是。有的段子可以有的段子不行。以我目前的功力,还没办法一眼看出哪种可以哪种不行。所以还是要多多尝试。写段子时琢磨一下, 如果演出来会不会好笑。然后上开放麦多多试试,看看是不是会好笑。」
小白说:「除了呈现,还有别的加梗方式啊,那分别指的是什么呢?比如你刚刚说的比喻和类比。那又是什么?」
段王爷说:「比喻和类比,是为了大家能够理解你的负面情绪而诞生的解释说明的方式啊。「比喻」是一个非常好的加梗的方法。我们经常会被一个精妙的比喻逗笑。而掌握比喻这个技巧,其实需要的是丰富的阅读量。我一向认为, 只有读得多了,才能进行精妙的比喻、细致的描写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而这三个东西都是单口喜剧演员所需要的。」
「但是作为一个目标目前是「写出第一个 5 分钟」的新人来说,只需要掌握一个句式,就可以硬生生地写一些比喻出来。这个句式就是:xx 实在是太 xx 了, 就好像……」
「前半句是为了连接,也是提醒自己需要精确地描述出这种感觉。」
「两个 xx 其实是一个客观事实的描述。比如,李三的头实在是太大了。这时候在后面加一个好像,你自己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这个「大」上面去。一旦集中了, 其实就好想多了。比如,李三的头实在是太大了,好像是他把他每个前女友都塞进去了。这样的一个比喻,其实很容易继续在后面加梗,如“这样他现在女朋友再骂他满脑子都是前女友的时候,他可以说,我靠,你怎么知道的。”」
「同时,这跟「类比」也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有时候难以描述出这个感觉时, 会用另一个简单易懂的东西来解释。这里需要掌握的一个句式就是:我上一次看到这样的事情,还是在 xx 的时候。」
「比如,教主在新东方有一次演讲,话筒实在听不清楚,所以第一个老师讲完以后,学生们已经打算走了。他上场的时候,刚好赶上学生们离场,12000 人的体育馆,一下子走了 8000 人。他上一次看到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转移,还是在看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候。」
「你看,如果我在这时候不停地说,一万二走了八千啊,这也太多了。这种情感是很难传达给观众的。但是当我加上敦刻尔克的时候,很多人就会会心一笑了。因为他们知道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什么样的。不过我之所以说是很多人,是因为的确有人不知道敦刻尔克大撤退。观众是千奇百怪的。有一次我在演出时说,π 节,圆周率的 π. 下面还有一个观众问旁边的人,π 是什么。那个人还给她解释, 就是 3.1415926 啊。所以,你不可能逗笑每一个人,make you choice.」
「我们来举几个比喻和类比的例子吧。」 「(来自演员小鹿)
那个医生长得吧,特别别扭,很难形容,就是三分文艺中又带着十分猥琐,特别像一个穿着白大褂的许知远。」
「如果小鹿在这里光说这个医生长得猥琐。那么其实很难让大家理解。但是如果引入了具体的人名,大家一下子就有画面感了。相声里面似乎老用这个。所以郭德纲一说于谦老师,大家就会心一笑。但是如果郭德纲在台上不说于谦老师, 而是说在广西桂林有个小伙子姓马,这就会让大家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快速给观众一个具体的形象,也是重要的技巧呢。」
「(来自演员教主) 学生问的最傻 x 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微信上问你:在吗?我靠,我说不在,你信吗?说了在还不行。“在吗?”“在。”“睡了吗?”……这个问题之所以傻 x,是因为微信短信是中国古代书信的升级版本。你见过写信问人家在不在的吗?这边写一封信,在吗。快马加鞭(模仿马蹄子嘎达嘎达)四个月送到了,对方回,在。快马加鞭(模仿马蹄子嘎达嘎达) 又四个月送到了,这边问,在干嘛。嘎达嘎达。在想你。嘎达嘎达。嗯~你真坏。嘎达嘎达。那我们见面吧。嘎达嘎达。见不了了,死了!四十多年过去了好吗??」
「教主的这个段子就是经典的类比。用发微信发“在吗”类比古代写书信写“在吗”。这种类比一出,大家立刻就理解了为什么发微信问人家在吗特别的傻。」
「再比如周奇墨的这个段子: (来自演员周奇墨)
有些人在地铁上,你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呲”一声。这种人,你要是不断地碰他, 他会不会打出 B- box 来 :“呲呲呲呲呲 ~ 嘛呢 ~ 呲呲呲呲呲 ~ 别挤了”。」
「这个段子其实包含了呈现。也包含了类比。这是一个巧妙的类比,把地铁上的那些“呲”的人,和 B-box 类比起来。」
「类比这种加梗的方式,在表演男女差别时,非常好用。比如小鹿在讲到姐弟恋时: (来自演员小鹿)
大家对姐弟恋还是很难适应,我男朋友比我小五岁,因为这个,我遭受过各种反应,一种是调侃型的:“呀,小鹿,牛逼呀!(食指摇晃)可以可以可以,会玩会玩会玩啊。”我顿时就体会到了杨振宁每天是怎么过日子的。还有一种惊讶型的,一听说小五岁之后:“卧槽!五岁!五岁呀!卧槽!卧槽!五岁!”这种惊讶弄得有一次我男朋友悄悄问我说:“他是不是听错了,以为我才五岁?”大家就很容易接受男大女小,比如石老板有个女朋友比他小五岁,我们先比如他有个女朋友,比他小五岁,听说这个之后,你有多震惊呢?就跟你知道她女朋友是个活人一样震惊。」
「这个段子里的各种反应类型,属于呈现。小鹿并没有在这里进行任何的描述, 而是直接把这几种类型演出来。教主曾经也讲过类似的:“学生的习题分为三个难度,分别是我去(wō qū),我去(wò qú),我去(wò qù)。”这种直接演出来的分类方式,让大家了解得更加直观。同时小鹿还用到了类比。女大男小和女小男大的对比。前者的惊讶程度是大家频频崩溃,后者的惊讶程度是丝毫不惊讶。」
「再比如石老板的这个段子: (来自演员石老板)
每次打客服电话特别烦,在接通之前总有一句语音提示,说 :“为保证我们的服务质量, 本次通话可能会被录音。”我就很奇怪,录音了怎么就能保证服务质量?如果录音能保证质量的话,我下次和我女朋友亲热之前,我就拿个录音笔,我会对我女朋友说,“亲爱的,为了保证我的服务质量,本次叫床可能会被录音。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的服务质量,稍后请您对我的服务做出评价。您还可以选择服务语言的种类,1 为普通话 2 是英语,3 是亚美蝶。”」
「他成功地用录音保证服务质量来类比跟女朋友亲热。这两种事情一对比,就能把荒诞点表现到极致。当然,类比其实已经算是有些混合了。混合这个加梗的方式我们后面会讲到。」
小白问:「我怎么感觉要做好一个比喻和类比,需要很多的语言功底呢?」
段王爷说:「没错。我们看电影电视或者文学作品时,也经常咋舌于里面人物的精妙的比喻和举例子类比的能力。如果说做单口喜剧就像聊天一样的话,那么人人都能聊天,也就是人人都能写出自己的观点。但是总有聊得好的人,让你觉得天呐他口才真好的人。这些人就是做单口喜剧时语言功底很强比喻很精妙的人。所以新人阶段想要出来 5 分钟的好内容,不算困难,但是如果要写出好段子,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内功才可以。」
小白问:「那类比不就是开脑洞吗?脑洞也需要内功?」
段王爷:「除了一些天赋异禀的人以外,任何的脑洞其实都需要你见多识广才可以。这其实也跟我们第四个加梗的方式“混合”有联系。」
小白说:「混合?」
『小白的笔记』:
加梗,就是让观众笑,原理就是“预期违背”,让观众想不到。我们可以大胆地加入戏剧化的表演、夸张、倒错逻辑、断章取义,使得这一部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然“高于”了生活,那么自然会超出观众的预期,喜剧效果也就体现出来了。
给段子加梗的几种常见方式:
- 呈现。就是表演出来,能表演的不叙述。表演时要入戏。角色要清楚。
- 比喻。目的是让观众理解,比喻的形象,好笑,帮助观众理解。
第二回 开脑洞小白铐拜客,做假设郝雨显神威
段王爷说:「所谓的混合,其实跟我们刚刚说的类比很相像。它的核心原理就是把两种本身不相关,甚至对立的东西联系起来,产生一种错位的喜感。很多的喜剧都会采用这样的手段。比如《糊涂侦探》,设定就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侦探。侦探往往要求的是逻辑严谨谨小慎微,而粗心大意的侦探,就会让人开始产生兴趣。这种兴趣的产生,其实跟我们前面说过的《救猫咪》里面的观点一致。你的梗概里最好就蕴含着这种冲突。」
「混合经常伴随着一个固定句式:“如果这样可以的话,那么那样是不是也可以?”所以它其实跟类比不太分得开。但是又比类比包含的东西多。用好这种混合的句式,可以把某个事情放在另一个场景里。比如教主曾经提过,他在新东方,每次结课以后要给家长发结课短信。开头第一句是“您的孩子在我这里上了一个秋季班”,但是每次说到这句话时,感觉就特别像绑架信息:“您的孩子在我手上。”这里如果处理一下,就成了“您的孩子在我手上……上了一个秋季班。”」
「再比如,如果两个人对话的时候的感觉,特别像警察审犯人的感觉,也会很有意思。教主有个男人跟女人搭讪的段子,说的就是这个。里面一段对话,是男的跟女的聊天:“你昨天晚上 8 点的时候在哪里?在吃饭?跟谁一起?有证据吗?拿出照片来,最好是没 P 过的。”这个场景明明是在跟女人尬聊,但是感觉像是警察审犯人。因为里面有一些经典的审犯人时才会说的句式。只要观众对这种句式比较熟悉,混合起来就会非常有趣。我们再来看一个经典的混合。」
「(来自演员教主) 这次去欧洲我失误了。我是跟团去的。我跟各位说,以后出门一定要自助游,千万不要跟团。因为跟团的话,旅行团总替你操心,生怕你觉得钱花得不值。每天的景点都是安排得满到崩溃。有一天,我一天逛了六个国家……每个景点匀下来才 5 分钟。拍照都来不及拍。你们平时拍照都是随意的,啪一张啪一张。我拍照的时候相机都不能放下来,得一直端着, 玩儿命按快门,跟开枪似的:“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撤!”大巴快到一个景点的时候导游都要开始战前动员:“各位注意,我们在这个景点只有 5 分钟,5 分钟后我们将迅速撤离,现在开始对表。”然后大巴车一到,导游就“GO ! GO ! GO ! GO ! GO !”(单腿跪地挥手)然后大家就“哒哒哒”往前冲。有一对儿夫妻跑着跑着,老婆啪叽摔倒了,老公赶紧回来扶,喊:“老婆!!!”他老婆喊:“不要管我!!!快去拍照!!!为了我们的孩子!!!”她老公就往前跑:“啊!!!哒哒哒哒哒哒!!!”」
「这个段子里面的混合,就在于后面导游的部分。导游的句式“GOGOGO”和“现在开始对表”,都是战争电影里面常见的。后面老婆和老公的生离死别,句式全都是经典的战争题材电影或者枪战电影里面常见的。这些句式让观众不断地想着枪战、战争,但是心里又不断地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在拍照的时候摔倒了…… 这种喜剧感就会非常强烈。再比如教主的小孩骂人的段子。」
「(来自演员教主)
小孩幼稚还体现在骂人上面。你们见过小孩骂人吗?小孩骂人跟大人骂人完全不一样。大人骂就是上来就骂得了。小孩骂人是这样的,一个小孩跟另一个小孩说,你是傻 x。另一个小孩就会说:反弹!
我去……还他妈带反弹?而且不仅仅是反弹,你以为说反弹已经是极限了。结果对方还能往下接。
你是傻 x !反弹!我反弹回去!再反弹句号!修改,省略号,反弹,再反弹的是小狗!汪, 反弹!
你见过成年人这么骂人的吗?一个人跟另一个人说:你傻x 啊!另一个说:哎呀你挺嚣张啊, 我反弹!然后说,嚯,你信不信我摇人儿?我反弹回去!」
「这个段子里,教主先是描述了小孩骂人的场景,再去用成年人的角度来演一遍, 这种混合,会让人有种错位感,增强了段子的效果。周奇墨也有个这样的段子。他说他教他爸爸上天猫非常地费劲。段子里呈现的部分是他模仿他爸爸笨拙的电脑操作。之后他加入了一个混合,变换了角色身份:我知道我小时候我爸教我做事情很难,但也绝对没有这么费劲。然后的呈现部分,他表演了假想中小时候的自己学着上厕所的情景。这个呈现的部分每次都是笑点不断,就是因为他利用了这样的一个平行结构,把他爸爸表现出来的笨拙又套用到了自己的身上。因此你也能找到规律,混合这种加梗的方式,段子的前后两个部分经常在篇幅、结构上相似,甚至有一些语言的重现。」
「所以你其实可以从一些经典的类比角度入手,练习混合。常见的一些类比角度有:」
「时间类比:古代- 现代、年轻时的我- 人到中年的我、结婚前的我- 结婚后的我、过去过年 - 现在过年; 空间类比:中国 - 外国、本地 - 外地、办公室 - 家; 角色类比:家庭中的妈妈 - 职场中的妈妈、对待女朋友的我 - 对待妈妈的我、虚拟世界里的宅男 - 现实生活中的宅男; 视角类比:我的视角 - 动物的视角、我的视角 - 桌子的视角、我的视角 - 对方的视角。」
「拿视角类比举个例子: (来自演员教主)
你们知道吗,小龙虾的眼睛,能分辨几百万种颜色。这绝对是我在这个星球上听过最没用的技能了……小龙虾的眼睛……分辨几百万种颜色……用来干嘛呢?看自己熟没熟吗?……在锅里说:“哎呀,我让人给煮了。你看我这皮肤,哇,桃红浅红粉红猩红时尚红魅力红紫红,呀,我熟了!!”」
「前半部分的所有话,都是教主自己的视角。他在吐槽在分析在说出荒诞点。但是后面直接用了小龙虾的视角,整个画面就特别生动了。设想,教主在这里仍然坚持用自己的视角,说出来的话一定是:“我难道在旁边看小龙虾,描述它的颜色吗?哎呀你看这个小龙虾,他能自己看出自己的颜色呢。”这种话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再比如说所谓的中国外国类比: (来自演员教主)
有一次我去一个广播电台录节目。上节目之前我就被嘱咐了好多次,千万别乱说话,犯忌讳。我自己也特别注意,结果还是犯了忌讳。我已经超级注意了,然后我在讲一道题的时候说,如果我们在完形里碰到了聋子,我们……然后主持人就一手拿着话筒一手跟我比划 no, 嗯,嗯,嗯(手往下挥,竖个中指),感觉她要变金刚狼了。(两边甩出中指,放在胸前比划 X,然后比划插人)然后还一边跟听众说,啊,我们不能这么说!不礼貌!这是听力有障碍的人士。
我靠我是真的不知道聋子这个词对残疾人是冒犯,而且,真的,就算聋子是对残疾人的冒犯,咱们这不是个广播节目吗?会有一个人来投诉我吗?“诶!你怎么能叫我聋子!”
大哥我说的是你吗??
我觉得国外就有一点好,就是他们也有忌讳,但是他们不制约你现场的发挥。他们是后面处理,加哔(Beep)这个音。比如现场骂人了,fuck !事后就处理成,哔 k. 我一开始特别羡慕,觉得中文也应该加这个来消音。后来我发现不行,因为消了跟没消一样。你在这边骂人,这个傻 x !处理一下,变成,这个傻哔~~~拖长音会显得文雅吗?」
「我标注过的地方,全都是我们提到的类比。先是发生了视角的转换,把自己转换成被冒犯的残障人士。然后是中外的类比,提到对忌讳词语的处理手段。这两种类比,制造了非常好的现场效果。如果你经常看一些国外的单口喜剧专场, 会发现,他们在这个手段上的技巧层出不穷。多看多总结,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英国单口喜剧演员 Ricky Gervis 曾经在一个对谈节目里透露,他是偶然间发现,如果把很多跟动物有关的题材的段子,处理成直接从动物视角说话、思考, 会非常有趣。如果你看过他的表演,也会发现,他经常会模仿各种动物来说话。由于变换了视角,观众自然而然地觉得有趣。」
「关于这种混合带来的错位感,我不得不提一个特别牛的组合,叫做 HKT,也被叫做越南洗剪吹组合。他们有一首成名曲,是翻唱的《错错错》。如果你去听的话,你会惊讶地发现你竟然能听懂越南语了。不信你现在翻出音频,来看看这段话:“牙套妹,奈何美色。妹妹有这样强大美腿,找个美国妞,空抱着猎色。走了!你快点!咋了妹子?”是不是跟他们的歌词完美对上了?你会感觉你听到的就是这样的一段话。事实上你我都不懂越南语,这是纯粹凭借音译出现的喜剧效果。如果你上网搜索一下《牛仔很猛》,能搜索出来一个很牛的音译工作室,他们几乎把所有的周杰伦的歌都直接配了新的字幕,让你感觉周董唱出来的的确是这句话。最著名的一首歌就是《东北之冬》了。那是一首印度歌曲,但是字幕都是“多冷的隆冬,多冷的隆冬,多冷的隆冬淡淡的。多冷啊我在东北玩泥巴,酸菜买了没喝,大块肉丝让给哥啊。”简直让人笑出眼泪来。」
「综合前面说过的呈现、比喻、类比,和现在的混合。我们可以把最早那个缺乏梗的段子,修改成这样了:」
「(来自演员范璎宁) 我是学地质专业的,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别人好好读书从深山走到了城市,我们专业好好读书,就从城市走向了深山,实习第一天我就坐在村头开始哭,我觉得老人们说的真对: 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所以我觉得女生高考选专业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你们专业实习到底具体在做什么?你看别的专业实习第一天老板都会介绍一下工位和你要做的事,我们专业实习第一天老师开车把我们拉到深山里,给了我们一个指南针,并且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没有地图,让我们自己从深山走出,我纳闷连地图都没有,给我指南针有什么用?我找到北了又能怎么样?而且身上什么装备都没有,想要装备还得靠路上捡,我甚至都觉得我在看大逃杀,下车的那一刻都不知道我应该是跟我同学合作还是应该先干掉他们。
其实这些都还好,最害怕的就是我们专业实习的时候会碰见野生动物,我第一次实习就被狗盯上了,一般常识都说被狗盯上了要弯腰捡石头吓唬狗,最尴尬的是我就是弯腰捡石头的时候被狗盯上了,这个时候我再弯腰捡石头,狗可能都觉得我挑衅他。其实狗还好平常总能看到也不是太害怕,最害怕的是遇见蛇,都说打蛇打七寸,可是七寸到底在哪呢? 我们可能从 1 还没数到 7 呢命就没了。
还有就是别的专业实习发朋友圈底下的评论都是,你这件衣服真好看或者你们单位福利真好,我们专业要是想发个朋友圈还得在山上四处找信号,你会看见 4G 变成 2G 再变成 E, 有那么一瞬间我都感觉我顺着网络信号穿越回了过去。好不容易朋友圈发出去了,带个草帽拿个锤子,朋友圈下面评论都是中国革命军抓生产闹革命之类的。我感觉别的专业发朋友圈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专业发朋友圈是为了唤醒人们的党性。我甚至都能想象到我的亲戚刷朋友圈看到我顺便会教育一下她的孩子:看到了吗,不要像这个姐姐一样,实习还要去大山里,你要好好读书,孩子你知道吗,读书能改变命运。
而且自从我学了地质专业之后我发现和我的家里人以及朋友的关系变得特别的微妙,和我的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时候他们总会让我介绍一下景区的历史背景,我爸爸在我回家的时候会问我搓脚石的成份,最可气的是我有一个亲戚让我去给他家看风水,我实在气不过, 说你们家有血光之灾,他说你看的不准,换你们专业排名第一的同学来看。我觉得是不是在他们的脑海中我们专业上课就是一个道士拿着一把桃木剑在教室里先转一圈看看风水, 然后讲一下搓脚石成份,最后再介绍一下这块石头的历史背景?然后别的专业想来蹭我们的课还得先交个 50 块钱的门票。所以后来再有人问我这种不着边际的问题的时候,我就给他们一个他们没法反驳的答案,比如我亲戚问我学什么的,我就说我研究岩石中的水在弹性模量影响下对地壳地幔的影响。这个时候我的亲戚就会说:啊…. 那挺好的,要不你来给我们家看看风水?」
「我标注的部分,全都是咱们加上去的梗。你看得出,有类比,有混合,有比喻, 有呈现。最重要的是结尾这个看看风水,这是单口喜剧里为数不多的有正式英文名字的术语:call back. 」
小白说:「考白客?」
段王爷说:「call back.」
小白说:「call backe ?」
段王爷说:「对。」
小白说:「我明明多打了一个 e !」
段王爷说:「这里 e 在结尾不发音。loser. 所谓的 call back,就是首尾呼应。一般来说,是把之前经典的某个句子重新说一遍。就像刚刚的算风水。之前提到过,再提一遍。著名的单口喜剧演员黄西有个经典的段子:“我刚来美国的时候,英文很差,我是过了好久才看懂他们在我车上贴的那个标语,是 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 go home.” 这里他的意思就是简单揶揄一下一些美国人对待移民的态度。然后他开始讲自己很多的故事,刚来移民时的遭遇等等。然后看似漫不经心地提到,为了让自己孩子将来能跟美国人和中国人对话,他要求孩子在外面的时候说英语,在家里的时候说中文。他说:“但是有的时候孩子两种语言转换不过来,在外面的时候也会说中文。我就会跟他说: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 go home.”这里一方面是 home 的双关语,另一方面也是对前面的内容的 call back. 可以说是非常巧妙了。」
小白说:「那么还有两种加梗的方式:夸张和假设。这又分别是什么呢?」
段王爷说:「夸张这个方式其实没有必要讲很多,只需要自己在形容一个东西时,适当地把局部夸大即可。比如“我家的宽带实在是太快了,9 点发个消息, 对方 9 点 01 秒就收到了。”这句话其实没有那么强的喜剧效果,因为喜剧效果的核心就是不合理。所以可以利用夸张,让这个句子变得有喜剧效果(不合理的地方):“我家的宽带实在是太快了,9 点发个消息,对方 8 点就收到了。” 这时候因为有了喜剧效果,顺势思考下去,看看能不能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快速呢?于是就可以再变成:“我家的宽带实在是太快了,我 9 点发个消息, 对方 8 点就收到了。比如我跟我女朋友在QQ 上面说分手,结果 9 点刚发出去, 发现她在 8 点的时候就已经回复了我说咱们分手吧。”这样的一个设定,完全来自于对速度的夸张,非常有用。并且已经产生了一个段子的效果。」
「当然,这个小段子里的一个核心的理论就是让对方产生优越感。换句话说就是段子里得有个傻子。上面的段子里,我自己被分手了都不知道,可见很傻。再比如: (来自演员教主)
现在真是世风日下,好多贼,我就特别怕遇到贼,我有两个手机,有天等地铁我怕丢了, 就把两个手机都放胸前兜里了。然后有个傻 x 就过来指着这俩手机说,卧槽,你偷手机的!
我说你特么傻 x 吧,这俩手机我都能指纹解锁好吗?他说因为你设置过了!这俩手机肯定是个人就能解锁!我就能解锁!我说你放 p. 你丫能解锁我磕死! ( 把手机递过去 ) 然后他跑了……你说这什么人!丫到最后也没告诉我丫能不能解锁!」
「这个段子里的最后一个笑点就在于,我到最后都没意识到对方是个骗子。而观众全都明白。所以在这时,我就是台上最傻的人。让观众来嘲笑我,他们就会产生快乐。所以为什么新人上台的时候最好自嘲一下。说说自己腿短、脸方、胖等等。不过不要因为面子问题,假自嘲。有的长得很好看的女演员,上来说, 我真是太丑了。这种自嘲实在是让人笑不出来……放下身段才是第一位的。我曾经在当主持人时,要介绍一个新人演员。她是一个情感类畅销书作家,写了十年教别人怎么谈恋爱的书,虽然我没听说过她。我就问她,你单身吗?她说她单身。我说那我能不能这样说:“接下来一个演员是个情感类畅销书作家,她教别人谈恋爱的,教了十年。而她自己根本找不到男朋友。可见她的书的受众群体是什么人。”她说:“不行不行不行。你可以这样说:她是一个畅销书作家, 今天沦为一个单口喜剧演员。”我当时就想,天呐……她完了,她一定会冷场的。果不其然,那天她的表演,观众死一般寂静。首先肯定是因为方法论有问题, 但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她所有的段子,都是这种伪自嘲,假装要让观众建立优越感的同时,立刻把自己的优越感提到最高。这种段子,能好笑才怪。」
小白说:「哈哈哈是啊。那么最后一个,假设,又是什么呢?」
段王爷说:「假设这个加梗方式,其实包括两种:动机假设和后果假设。所谓动机假设就是问问自己,他们为什么这么干。后果假设就是问问自己,这样干下去会怎么样。
「你从人造人郝雨身上也能感受到,真人的郝雨有两个经典句式。新人其实可以多多模仿。这两个句式就是“咋的?”和“这样下去会不会”。前者是动机假设, 后者是后果假设。动机假设时问自己:咋的?后果假设的时候问自己:这样下去会不会……」
「比如别人上厕所的时候,忘了把手里的筷子放下,你见到了,揣测动机的时候,说的肯定是:“咋的?你之前没吃饱啊?来这加餐啊?”再比如,我们老听说一个谬论,说身体是按时排毒的。这样的话,我要是去个美国,晨昏颠倒, 我的内脏还得熬夜通宵排毒呗?那我要是先去美国立刻去日本再去法国然后立刻回中国,我的内脏们是不是就完全懵逼啦?」
「这种假设,由于思路清奇,反响一般会很好。你想想,你都已经假设到内脏懵逼了。接下来内脏得说几句吧?内脏说的话,一定会非常好笑。」
「再比如加梗这部分我们一开始举的范璎宁的那个段子,如果我们把梗换掉, 换成一些假设的话,就变成了这样:
我是学地质专业的,我这个专业说出来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有一次我回家过年,被我一个亲戚拽去看他家菜地去看风水。后来我回家吃饭,我爸问我搓脚石都有些什么成分。我觉得这其实也没啥,毕竟父母有的时候真的并不真正的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最让我感到郁闷的是我的朋友们,他们总觉得我是做导游的。每当我们一起出去游玩时,她们总是问我这些景观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是不是他们的心里,我们专业上课的时候,就是先进来一个道士,拿个罗盘走一圈,然后掏出一个搓脚石讲解成分,看我们听不懂,他就说,这都听不懂, 算了,我来介绍一下这个搓脚石,各位同学,在您的左手边,可以看到这个搓脚石。据说在清朝的时候,有一次乾隆皇帝南下,碰到了这个搓脚石,搓完以后赞不绝口,赐名:死皮儿克星。
不过我的加梗,也是我现想出来的。真正好笑不好笑,还是要多多去思考多多去修改。尤其是按照「刻意练习」的理论,进行局部的替换。多上开放麦讲, 回去后反馈思考,需要改梗概还是改观点还是改梗。」
「但是你仍然可以通过我标注出来的部分,看出我是在进行动机假设。就是“他们是怎么想的,能问出这种问题来?”」
「再比如小鹿这个段子: (来自演员小鹿)
我们对姐弟恋难以接受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都需要编出顺口溜来说服自己了。最出名, 也是最押韵的,有这几个:女大一,抱金鸡;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赛老母, 注意啊,这个赛老母已经是这个顺口溜的巅峰了,既包含了实质内容又很有说服力,但是一往后呢,你会发现这话顺口溜就越编越没谱了,比如,女大七,笑嘻嘻; 女大九,样样有; 女大十,样样值。我靠,我都能从文字上看出编纂者的心路历程,他当年在接到朝廷给的宣传任务之后,就蹲家里开始瞎编,一开始自己还有点信念,“女大一女大三女大五”他都可以接受,编出的东西还有点理智,但是越往后编,连编纂者自己都信念崩塌了:“我靠,女大七,开 TM 什么玩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女大七?笑嘻嘻?女大八,娃哈哈?女大九, 女大十,我去,疯了吗?这咋处对象?算了,随便写写吧,谁信谁傻 X !”」
「这种动机假设,其实非常有意思,可以在追问环节多多练习。任何一个看似荒诞的事情,一定可以去猜测它的动机和成因。比如石老板的这个段子: (来自演员石老板)
地铁安检排队的时候,有的人明明排在你的后面,但是过安检非要把包扔在你的包前面, 这有什么用呢 ? 就感觉他不赶时间,他的包赶时间,“你先走吧,别管我!”」
「这里我们标注的地方,和小鹿段子里标注的地方,都是在进行动机假设。再比如教主的那个段子: (来自演员教主)
我见过最厉害的一个名字是我的一个朋友的。你们知道毓婷是什么吗?一种 72 小时紧急避孕药。你看很多观众就是假装不知道,然后用手伸进包里把毓婷使劲往下压,说,啊, 不知道,是啥啊…… 是一种 72 小时紧急避孕药。我有个朋友,叫吴彧婷。你有没有想过, 这个名字其实是她爸妈在抱怨啊?哎呀就是没找着毓婷啊,要是找到了也就没你了!」
「同时,你也发现了这几个段子的动机假设部分的特点。那就是假设完了以后, 还要再呈现一下,演出来当时的情景。这是因为你的假设是你自己头脑里的设想,这个设想对于观众来说理解成本太高了。所以你必须把它演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个场景,减少动脑想象的时间。所以加梗这件事情,最好是能融会贯通, 动辄用组合拳,而不是单独一拳拳地去锤别人胸口。」
「再举个 Seinfeld 的段子作为例子。」
「(来自演员 Seinfeld) 关于计程车司机,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他们的名字都很怪。
你看过他们的名字吗,中间还有个横杠这叫怎么回事?他们从哪个星球来的?你要报他的警还得准备个化学元素表。“是的他的名字是 Amal 还有个硼的化学符号,不是锰元素的, 我手上就有份化学元素表”」
「关于飞机厕所,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里面什么都有。
我总是去飞机洗手间,那地方挺好的,就好像你在飞机上的公寓一样。你进去,锁上门, 马上灯就亮了。好像惊喜派队。但是厕所里那么多东西好让我惊奇,我的意思是空间小, 但是什么都有。面巾纸,毛巾,壁橱,隔间,还有给你扔剃须刀片儿的地方,什么都有。谁在飞机上刮脸啊。而且毛发还那么重,必须用剃须刀!有狼人在飞机上吗?这么大张旗鼓的刮脸。」
「关于佛罗里达,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里老人院安保措施那么好。
下周我要去佛罗里达,我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亲戚就住在哪里,我不太想去。有许多老人住在那里,他们就像住在那种最低程度看守的监狱里。老人都住在那里,那个地方要保安干什么?还有防护门,车栅栏。他们是怕老人跑出去么?老人偷老人?开玩笑吗?」 「这里面我标注的部分,全都是动机假设,在猜测这些奇怪的事情都是从哪里来的。由于是英文直译过来,可能效果会差一些。并且每一个标注后面其实都可以加上一个呈现,来表演出来那些荒诞点。Seinfeld 这里之所以没有演出来, 是因为他的段子风格高度一致,如果每个都演出来,估计讲几个段子,专场就结束了。你可以看看他的专场感受一下 ~」
「而所谓的“后果假设 ”,就是顺着想:如果这件荒诞的事情继续下去,会变成什么样,造成什么样的局面。比如教主的这个段子: (来自演员教主)
我爸为了省钱,每次都把衣服放到一起洗。无论是黑色的还是白色的都用一起洗,这样可以省水。每次把我的衣服洗完了之后,我那个白衣服看起来都没法穿了。要是洗成灰色的还好。他洗完了之后,我的白衣服都是一块一块的灰,感觉什么东西泼上去过。看着就特别像在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的时候弄到身上了。我一出去外面的人就指着我说:“哈哈哈,他干那事儿弄到身上啦!”然后我就特别的生气。我就跟我妈说:“妈,能不能别让我爸给我洗衣服啦?你知道人家外面的人都怎么说我呢?你看看这把我的衣服弄成什么样子了?”我妈说:“你这个白眼狼,你爸给你洗衣服,还不是因为你爸爸爱你吗?那不都是爸爸的爱吗?”我说:“妈,爸爸的爱这件事儿吧,咱们自己说就行了,你让我怎么跟外人说呀……别人看到我的衣服说哈哈哈,他又弄到身上啦,我一扯衣服说,诶!这是爸爸的爱!”」
「后面这个部分,就是教主在假设。荒诞点在于衣服上面的那些斑点还得理解成爸爸的爱,那么顺着这个荒诞点继续发展下去,一定会造成跟别人的对话严重错位。」
「再比如教主的这个段子: (来自演员教主)
小孩幼稚还体现在骂人上面。你们见过小孩骂人吗?小孩骂人跟大人骂人完全不一样。大人骂就是上来就骂得了。小孩骂人是这样的,一个小孩跟另一个小孩说,你是傻 x。另一个小孩就会说:反弹!
我去……还他妈带反弹?而且不仅仅是反弹,你以为说反弹已经是极限了。结果对方还能往下接。
你是傻x !反弹!我反弹回去!再反弹句号!修改,省略号,反弹,再反弹的是小狗!汪, 反弹!
你见过成年人这么骂人的吗?一个人跟另一个人说:你傻 x 啊!另一个说:哎呀你挺嚣张啊,我反弹!然后说,嚯,你信不信我摇人儿?我反弹回去!」
「成年人是不可能这样骂人的,所以这里的结尾部分,完全是这样的后果假设。其实如果这个段子换个角度思考,也会很有趣。比如思考一下小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骂人。猜测这件事情产生的原因。比如,会不会是有个小孩真的反弹回去了,全国开始推广。还可以加入类比,看看国外的小孩怎么骂人。甚至进行混合, 看看小动物这样骂人会怎么样。」
小白大惊:「原来可以从这么多角度思考!我一下子好慌啊。」
段王爷说:「慌是正常的。新人面对众多的加梗方式,尤其是在自己还没有熟练掌握每一种方式时,一定会觉得不知所措。这时候要牢记,加梗是辅助,真的好笑的点永远是你的观点。前面的训练才最最重要。所以还是那句老话,不要急着去加梗,先写观点,然后有空就看看这些观点,想想如何加梗。一定会想出很好玩的梗来的。第一个 5 分钟也就指日可待了。」
「我们说回到后果假设这种加梗方式。我再多给你举几个例子。」
「(来自演员教主) 有一次我去一个广播电台录节目。上节目之前我就被嘱咐了好多次,千万别乱说话,犯忌讳。我自己也特别注意,结果还是犯了忌讳。我已经超级注意了,然后我在讲一道题的时候说,如果我们在完形里碰到了聋子,我们……然后主持人就一手拿着话筒一手跟我比划 no, 嗯,嗯,嗯(手往下挥,竖个中指),感觉她要变金刚狼了。(两边甩出中指,放在胸前比划 X,然后比划插人)然后还一边跟听众说,啊,我们不能这么说!不礼貌!这是听力有障碍的人士。
我靠我是真的不知道聋子这个词对残疾人是冒犯,而且,真的,就算聋子是对残疾人的冒犯, 咱们这不是个广播节目吗?会有一个人来投诉我吗?“诶!你怎么能叫我聋子!”大哥我说的是你吗??」
「这里面假设了如果继续说下去,会有谁来投诉。突出了电台节目里注意对听力障碍人士的忌讳这件事里面的荒诞点。再比如石老板的这个段子。」
「(来自演员石老板) 我跟别人说我是做单口喜剧的,总是有很多人对我的的工作指手画脚。上次做了个出租车, 司机一看我:“哎,哥们你干嘛的?”我说我是做单口喜剧的,他就开始告诉我怎么做单口喜剧:“你得弄个场地…买票…开心麻花…沈腾 ... 刘老根大舞台是不是,你以后就得上春晚,你就走马东 郭德纲 赵本山的路子!”这三个人是一个路子吗?所以我觉得我选错职业了,我要是做个稍微复杂点的职业,就没人这么跟我说话了:“哥们你是干嘛的呀。”“我是做区块链的。”“哦….(继续开车)”」
「这里的假设是“如果我做的职业复杂一点,司机还是指手画脚的话,会怎么样。”同时里面有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点。石老板在这里本来可以用语言描述: “司机问我做什么职业的时候,我跟司机说我是做区块链的。司机就不说话了。” 这样一对比就笑点全无。但当他用“呈现”这种方式把这个对话演出来的时候, 前面话那么多和后面仅仅一个“哦”,对比非常强烈,既生动又好玩。再来看 个例子。」
「(来自演员周奇墨) 有些人在地铁上,你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呲”一声。这种人,你要是不断地碰他,他会不会打出 B- box 来 :“呲呲呲呲呲 ~ 嘛呢 ~ 呲呲呲呲呲 ~ 别挤了”。」
「看得出来,这里也是典型的“后果假设+呈现”。有时候呈现的还可以更夸张一些,加入一些肢体动作。比如教主的这个段子。」 「(来自演员教主) 就连鬼节都有庆祝方式你知道吗?有一次我正上课呢,赶上鬼节,我一个学生就神叨叨地跑来跟我说,教主,鬼节快到了,你做好准备了吗?我说我准备什么啊,应该是鬼准备吧? 他说哎呀,你不知道吧,鬼节一到啊,你必须把你的拖鞋,头朝外放,不要朝着床放。我说为啥啊?他说,因为鬼节的时候呢,很多的鬼就会出来溜达。我说鬼为什么要出来溜达呢? 他说这个不重要。反正就是会有很多鬼出来溜达,然后他们就会穿你的拖鞋。我说鬼为什么要穿我拖鞋呢?他说闭嘴。然后如果你把拖鞋头朝着床放,你一睁眼,鬼是这样看着你的: “(往下看)醒啦,睡得好不?”多吓人!
我说天呐,那我把拖鞋头朝外放就好了吗?我一睁眼,鬼是这样的:“(下腰)醒啦,睡得好不?”这他妈更吓人吧!
而且要是真的穿我的拖鞋,那我最好的办法,就应该是,一个拖鞋放这里,另一只拖鞋放那里。一醒来发现鬼劈叉呢:“醒啦,我吓人不??”你当时就笑了好嘛?你说哈哈哈哈哈这傻 x 鬼,劈叉呢!鬼说:“别他妈笑了,严肃点儿,我吓人呢!!!”」
「这些标注的部分,其实都是“后果假设 + 呈现”。只不过这里的脑洞更大一些。这些脑洞不是一下子得来的,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试验,最后才选取的。」
「假设的最高境界,叫做“极端假设”。也就是把逻辑的怪诞推到一个极限, 然后表演出来。造成一种看似很符合逻辑,但是完全错位了的现象。比如教主的这个段子: (来自演员教主)
石老板是个逻辑很严谨的人,有一次他在沙漠里迷路了,碰到了一个神灯。他一擦,灯神就出来了。灯神说:“我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但是你必须用提问的方式问出来。”石老板说:“什么问题都能问吗?”灯神说:“可以。一个了。”石老板说:“刚刚那个也算??”灯神说:“算。两个了。”石老板说:“能不能不算?”灯神说:“不能。再见。”」
「这个段子里,所有的逻辑都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刚好错开一个环节,造成了一种错位的好笑感。这种极端逻辑经常会被用在日本的漫才里面。」
「日本有个漫才组合,叫 unjash. 作品多是搞笑小品。虽然名字没听过,但你一定对他们的作品不会陌生的,因为他们的作品被中国的各个喜剧节目喜剧比赛抄了个遍。就像中岛美雪养活了半个华语乐坛一样,unjash 也养活了近几年的各种各个喜剧节目和组合。他们有个经典的表演,叫做《三郎死了》
在这个里面,A 到 B 家做客,期间接到了电话,A 告诉电话里的人,三郎(他们家养的狗)死了。而 B 中途进来,听到 A 在打电话,在不知道三郎是狗的情况下,以为三郎是 A 的爷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逻辑错位的对话,我举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里,A 是始终在打电话,B 在旁边一边听一边心里自言自语。」
「A:三郎也到岁数了,死了就算了吧。哦?你问我怎么处理尸体的呢?好好地埋在院子里了啊。 B: 诶 ?? A:那当然伤心啦,从小玩到大的啊。但是不过也还好,毕竟是捡回来的。B:诶???爷爷是捡回来的吗?」 「这个误会的设定完成后,A 挂了电话,B 为了让他好受些,跟 A 对话起来。
说:「你来干什么?这个新人挺有天赋,你不要误导他。」
那个人说:「我误导他?你们才是误导他吧?跟那个段王爷写这些个不痛不痒的破玩意儿有什么用?写得再多也红不了啊!」
人造人郝雨说:「你再不走,我就要放大招了!十……万……伏……特……」
那个人说:「行行行,我走。但是你记住,写得再多也没用,还得靠头脑去变红。」说完转身就走。酒吧老板看着他,摇摇头。
小白完全愣在原地。缓过神来问郝雨:「这个人是谁啊?而且你那招,是皮卡丘的吧?」
郝雨说:「你可拉倒吧,我这不被打断了吗?我的大招叫做“十万伏特加,他买单。”是一招出其不意帮对方点十万瓶伏特加,让对方破产的绝招。」
小白说:「牛……」
郝雨说:「这个人,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段王爷的段子伙伴。叫红王爷。他本来和段王爷并驾齐驱,后来遇到了创作的瓶颈期。段王爷自己苦练内功,创造了现在的这套方法论,本想推荐给红王爷用,结果没来得及。红王爷在瓶颈期的时候,苦恼无比,结果走火入魔,一心觉得段子写不出来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不够红。所以就停止上台,一心扑在各种能让自己红的契机上面。但是变红这种事,不是你想红就能红的。红王爷折腾了半天,段子水平还是原地踏步, 但是心智崩溃,所有的心智都放在关注红不红上面,搞得自己像个疯子。微博粉丝涨了 10 个也要激动好久。问题是那 10 个里还有五六个是僵尸粉啊。」
小白说:「是挺吓人的。可是他难道没想过吗?无论红不红,都不会改变他好笑或是不好笑的本质啊。瓶颈期仍然在那里,该冷场的还是会冷场啊。」
郝雨:「嗨。有几个人能在新人阶段想明白这件事情呢?真心喜欢这门艺术的人, 追求的肯定是自己的进步,而不是那几个粉丝数量。大家唯一的进步途径就是多多上台表演,千万不能停下来。这件事你想清楚就好啦。」
小白问:「诶?段王爷和红王爷是后来的名字吧?那一开始他们叫什么呢?」
·类比和混合。
可以从一些经典的类比角度入手,练习混合。常见的一些类比角度有:
时间类比:古代 - 现代、年轻时的我 - 人到中年的我、结婚前的我 - 结婚后的我、过去过年 - 现在过年;
空间类比:中国 - 外国、本地 - 外地、办公室 - 家;
角色类比:家庭中的妈妈 - 职场中的妈妈、对待女朋友的我 - 对待妈妈的我、虚拟世界里的宅男 - 现实生活中的宅男;
视角类比:我的视角 - 动物的视角、我的视角 - 桌子的视角、我的视角 - 对方的视角。
·夸张。夸大事物本身,凸显喜剧效果。
·假设。动机假设和后果假设。所谓动机假设就是问问自己,他们为什么这么干。后果假设就是问问自己,这样干下去会怎么样。
·混合。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称之为混合,混合大都是想象,联想出来的一些画面。
问题是 A 始终在聊自己家的狗,而 B 始终在聊 A 的爷爷。所有的话都是狗死了和爷爷死了都能适用的。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点,这些点就变成了笑点。比如 A 聊起跟三郎共度的时光时,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每天早上闹钟一响,三郎就 piapiapia 跑过来 plupluplu 舔自己的脸。B 说这也太恶心了吧!到最后的时候,A 的爷爷还来接A,B 看了整个人都吓断肠。说“三郎就在你身后啊!”A 回头看了说:“三郎不在啊。”B 说:“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吗???”整个的短剧有 4 分多钟,完全是符合这一个误会的设定。下面的观众笑到缺氧。可见逻辑错位这件事情对于加梗的帮助。」
「加梗的种类繁多,你需要慢慢消化,好好复习自己的笔记。至此呢,所有的“写段子”部分,我也就全都教给你了。后面我们再讲一些如何表演、如何打磨段子的小技巧,你就可以出师了。那么明天见咯。」
段王爷说罢就离开了。小白还在原地整理自己的笔记。人造人郝雨走了过来:「怎么样,段王爷说的挺牛吧?这家伙。你要是按照这个练下去,你还不得超过我啊。你老厉害了你。」
小白刚要说话,一个人走了过来,瞥了一眼小白的笔记说:「哼。垃圾。」
小白说:「你这人怎么说话呢?我都不认识你,你上来就这样是不是想打架?」那个人说:「你不认识我?这个人造人认识我。」 人造人郝雨